海水淡化初顯成效
據公開資料,我國海水淡化利用工程日產能從1999年的0.64萬m3增加到2003年的3萬m3,但從2003年起,特別是“十一五”以來,我國海水淡化迅速發展,海水淡化產能年均增長超過60%,現階段我國海水淡化產能已達86萬m3/d。已建、在建和近期籌建的工程已超過100萬m3/d。
而已建海水淡化裝置主要分布在天津、浙江、河北、遼寧和山東等地,應用領域主要是電力、石油、鋼鐵和化工等行業,以及海島上的市政供水,其中電力行業占56.72%,石油和化工占21.52%,其余依次是市政、鋼鐵、港務等。
至2014年底,我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12個,產水規模92.69萬噸/日。其中,2014年,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9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2.61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27個;千噸級以上、萬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34個;千噸級以下海水淡化工程51個。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規模20萬噸/日。
雖然我國海水淡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和重大的突破,但是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問題。
海水淡化發展桎梏
政策問題。目前出臺的優惠政策對從事海水淡化相關的企業扶持力度還不夠大,海水淡化行業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時法律法規和相關配套標準體系尚需建立健全,目前我國仍未建立非常規水源利用標準體系,未將海水淡化技術標準項目納入體系之中。
技術問題。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和產品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海水淡化設備國產化程度不高。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經過30多年的研發,已取得了累累碩果,淡化設備的國產化率也在逐年提高但一些關鍵技術和設備與國際上先進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價格問題。目前我國海水淡化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水價結構體系不合理,致使海水淡化在價格上處于劣勢。海水淡化水價格偏高是相比較而言的,我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還未建立起良性的水價機制,使得價格與價值脫節。
水價作為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標,我國長期實行補貼,水價普遍偏低,而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設從一開始就完全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資金來源大多依賴自籌和銀行貸款,淡化工程的建設和運營不僅需要考慮運行成本,還要考慮投資效益,這種不對等的條件勢必造成價格上的較大差異。
以我國海水淡化現狀和存在問題為基礎,參考國外海水淡化產業先進經驗,為促進我國海水淡化事業發展,切實解決沿海缺水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在此提出幾點探討性建議。
服務熱線
手機app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